1962年秋,危机的阴云笼罩着喜马拉雅山和喀喇昆仑山两麓,两个世代友好的文明古国之间的边界线两侧战云密布。印度的飞机接连侵入中国的领空,印军的坦克碾碎了中国领土上的积雪,印军的刺刀对准了中国士兵的胸膛。一场大规模的武装冲突一触即发。
中国与印度之间的边界,历史上从未正式划定过,但在长期和睦相处的过程中,早已形成了一条长达2000公里的习惯边境线,分西、中、东三段。西段北起喀喇昆仑山口,南至中国西藏阿里地区、克什米尔印占区的拉达克和印度喜马偕尔邦三地交界处;从这里到中国、印度、尼泊尔三国的交界处为中段;东段西起中国、印度、不丹三国交界处,东至中国、印度、缅甸三国交界处。
印度于1948年实现独立以后,一度还遵守这条习惯边境线年,修改了官方地图,东段把非法的麦克马洪线作为已经划定的边界。这段边界线是参加西姆拉会议的英国代表麦克马洪背着中国中央政府的代表,同西藏地方当局代表于1914年3月24日在印度德里以秘密换文的形式划出的,此线将历来处于中国管辖之下的9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划归英属印度。西藏历来是中国的一部分,并无缔结边界条约的权力。历届中国中央政府从未承认过这条非法的边界线。英国政府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既不敢公布有关文件,也不敢把麦克马洪线画在地图上。在中段,印度侵占了西藏阿里地区的巨哇、曲惹、什布奇山口等地。西段,印度不仅起占了阿里地区的巴里加斯,还企图把中国新疆的阿克赛钦地区也划入他们的版图。
1959年8月,印度武装人员挑起事端在东段郎久地区袭击中国边防人员,酿成件。10月,印军又在西段空喀山口包围中国边防部队,开枪打死打伤中国官兵13人。
当中印边界局势趋于紧张之时,一些西方国家乘机推波助澜,以赫鲁晓夫为首的苏联政府也公开表示支持印度。自恃有东西方大国支持的印度政府遂步步进逼,不断向中国境内入侵,在东段已越过非法的“麦克马洪线”,在西段也开始设立新的侵略据点。到1962年夏秋之交,已在中国境内设立了43个据点。
1962年10月1日,印度国防部长梅农,特意选择中国的国庆节,在印度首都召开作战会议。在简短的开场白之后,梅农说:“尼赫鲁总理已前往伦敦参加英联邦总理会议,临行前授权我制定一个将中国军队清除出去的作战计划。”
这个代号为:“里窝那”的作战计划,其要点,在东部要占领塔格拉山脊,将中国军队赶出塔格拉山;在西部要拔除中国军队的21个据点,占领全部有争议的阿克赛钦地区。为实施这一计划拟加强东部的军事力量,尽快组建特种部队第四军,任命参谋长局长考尔中将赴东北边境指挥,并兼任第四军军长。进攻的准备要在10月10日前完成。
作战计划一念完,前陆军参谋长帝迈雅上将就高喊道:“不可能,这简直是天方夜谭,你拿什么去组建第四军?凭什么同中国军队打仗?······”这个戎马一生的老军人一连串的责问,最后说:“制定这种计划的,不是疯子,就是傻瓜。”
考尔中将敲了敲桌面,指责帝迈雅说:“请你放尊重些,这份作战计划,是我和塔帕尔总参谋长一起制定的,你尽可以批评、修正,但决不可诋毁,更不能全盘否定。”
帝迈雅冷笑着说:“要是这个计划出自别人之手,或许还有探讨的可能,可是你一参与,情况就完全不同了。短短十年间,你从一个少校升到中将,坐上了参谋局长的宝座,你算什么?你真枪实弹指挥过一次战斗吗?还不是凭着你那张漂亮的脸蛋,巧舌如簧的嘴······什么‘里窝那’,完全是几张烂纸,你也绝不能出任第四军军长。”
帝迈雅尽管赋闲在家,却时刻注视着中印边界的事态。他觉得印军推行考尔的前进政策,仅仅是小孩子捋大人胡须的游戏,一旦大人被扯疼了,就会给小孩子一巴掌。他多次写信给尼赫鲁,希望他收回不断往前推进的军队,收拢成一个拳头,在关键处给中国军队以致命的打击。然而,尼赫鲁却默许梅农、考尔向前推进,先把哨所建到中国哨所前面,再把哨所推进到中国哨所的后面,切断其与主阵地的联席。现在他们要走第三步了,把中国哨所连根拔掉。身经百战的帝迈雅判断,前两步中国人忍让了,这第三步是绝计不会让的。养精蓄锐的中国军队非但能击败印军的进攻,而且会趁机反攻过来,趁势追击,消灭印军边境部队,甚至攻占新德里。
“老精怪,早下台了,还啰嗦什么,不知羞耻。”考尔撸了老将军一把,暴怒地骂道。
帝迈雅着说:“部长先生,快从梦中醒来吧!中国军队并非不堪一击,也不会永不还手。我不想说,可我不能不说,中国军队要胜过我们百倍。”
“你不配当军人!”“混蛋!”“卖国贼!”“滚出去!滚!”前陆军参谋长的话激起了一阵责骂声。
老将背抹了抹泪水,颤巍巍地向室外走去,临近门口时,猛然大喝一声:“狗崽子们,你们一个也躲不过枪子!”
随着一声响亮的关门声,会议厅一片岑寂,在座的高级将领们心脏仿佛停止了跳动,血液也凝固了。在令人窒息的沉默中,响起了时起时伏的鼾声,堂堂的国防部长伏在会议桌上进入了梦乡。
喜马拉雅山南麓的提斯浦尔,是一个傍河而建的小城镇。10月13日,考尔中将从前线回到那里的第四军军部,听到尼赫鲁启程去锡兰之前向报界发表的声明,说他已给陆军下达命令把中国人从东北境特区印度领土上赶出去。这同他11日在总理官邸给考尔的命令完全相反,他当时在会上当着陆军参谋长的面对考尔说:“我们应固守现有阵地,而不在不具备进攻中国人的条件下进攻中国人。”
密集的炮弹从印军阵地飞向中国的雪原,隆隆的炮声震撼着白雪皑皑的雪峰,浓黑的硝烟在世界屋脊弥漫。10月18日,印军总参谋部命令,东北军区各部队开始实施“窝里那计划”。400门火炮齐射,炮弹掠空而去,发出尖利的呼啸,火光不断地在中国边防哨所上空闪动。印军的延伸火力向中国军队的主阵地发起了轰击。到19日,印军持续两天向中国边防哨所和中国军队阵地倾泻了1.48万发炮弹。
中国军队早有防备,一线部队遵照命令一夜之间撤至有掩体的主阵地,前沿的哨所已于凌晨撤退,伤亡不大,只有昌都军分区独立团因据守哨所较远,后撤时受到敌炮轰击,伤亡70余人。
19日拂晓,我军近500门重炮发出怒吼,齐向印军阵地展开轰击。30分钟后,灰蓝色的天空腾起3颗红色信号弹,5万中国士兵遵照的作战命令同时开始反击入侵者。一阵阵密集的枪炮声,一团团浓烈的烟雾立时笼罩了一座座人迹罕至的高山、一片片皑皑雪原。
命令,以西藏军区现已集中的兵力,首先歼灭侵入“麦克马洪线”以北克节朗地区的敌人,并准备连续作战,歼灭可能由达旺地区的来援之敌。为配合上述行动,在中印边界西段的新疆军区现已集中的兵力,首先攻击加勒万河谷和红山头之敌,然后准备扫除西大沟以北河尾滩、天文点两防区之敌。
经过17个小时的激战,东段前线担任主攻和助攻的两路部队团团围住了印军第7旅主力。右翼主攻部队撕开了敌人的防线。左翼助攻部队向沙则、仲昆桥、克宁乃桥的印军阵地发起猛攻。沙则是克节朗地区入侵印军的核心阵地,攻占沙则即可直接威胁克节朗地区的印军指挥机关。
西藏军区某团担任穿插任务。近千名官兵渡过克节朗河后,进入原始森林,经过艰难的跋涉,三天兩夜连续行军127公里,22日凌晨到达章多垭卡山下。据情报,山腰有印军第7旅旅部,山脚草地有一个临时空投场。
凌厉的山风挟着寒意,一阵阵地向匍伏在山脚下灌木丛中的800多名官兵袭来。他们的衣衫差不多全被荆棘划破了,露出一团团的棉絮,身体部分都被划上了一道道血痕。
凌晨4时,漆黑的夜幕上升起两发红色信号弹,战士们一跃而起,如黑色的幽灵向目标游去。突然十几支冲锋枪同时吐出火舌,垭喀山上的敌营被猛力撞开,衣衫褴褛的中国士兵似飞将军从天而降,一个个怒目横视,黑洞洞的枪口对着第7旅旅部木板房里的印军。巴特赛瓦上将副旅长、逊斯迪上校旅参谋长刚披上军衣,正在穿裤子,就被生擒。旅长达尔维准将因克节朗地区战事吃紧,于昨天赶回多拉哨所去了。
逊斯迪大惑不解:“长官,我有一个问题不解,所有的交通要道都有我军防守,除此之外是无法翻越的雪山和人迹罕至的原始雨林,请问你们是怎么飞过来的?”
突袭空投场的战斗也没有遇到印军有力的抵抗。地勤人员全部被俘虏,还活捉了两名飞行员,缴获了两架美制运输机。
拂晓时分,晨雾在山间舞动,一群印军从东南沿山路退下来,大约有百十来个,里面还有吉普车,好像是一线敌人遭我反击后溃败而归的。
达尔维双眼紧闭,身体随着吉普车的颠簸晃动着。作为前线指挥官,他反对实施“里窝那计划”,也反对构筑那么多哨所,处处设防,分散配置兵力。他预想到中国军队会反击,可是他的部队却无力挡住中国军队的前进步伐。
前方传来枪炮声,吉普车戛然停住,车外士兵的惊喊,似重锤猛击达尔维的脑袋:“将军,前面有中国军队拦截,咱们被包围了。”
第7旅毕竟是王牌旅,纵然是一群残兵败卒,枪声一响,转眼工夫便组织起一支敢死队。近百人的敢死队冲了上去,接近山腰,眼看就要冲上去了。达尔维躲在路旁一块山石后,为自己的部属祈祷。蓦然,印军士兵一排排倒了下去,中国士兵从山头猛冲下来,喊杀声充斥山坳。
达尔维慌不择路,跟着卫兵钻进了路旁的原始雨林。不料雪地里冒出几个人影,一声吼叫:“不准动,放下武器!”十几支枪口支支指向他的胸膛。
“你是达尔维?”沈团长威严地问道。达尔维刷地抽出手枪,对准自己的脑壳。说时迟,那时快,达尔维只觉得右臂挨了一重击,手枪便掉到了地上。沈团长弯腰拾起手枪,一挥手:“带走。”
中印边界西段的加勒万河谷、红山头地区,位于新疆阿克赛钦西部,是高寒地区,平均海拔5000米以上,空气稀薄。其中新藏公路以西、班公湖以北的地区几乎是无人区,确实印军入侵中国西藏、新疆的必经之地。印军114旅约5600人,分散配置在该地区的77个据点。其中1300人分布在侵入中国境内的43个据点。入侵印军企图以上述据点为依托,侵占历来属于中国政府管辖的阿克赛钦地区。
10月20日上午9时,西线分钟的炮火准备后,向加勒万河谷南北两侧的入侵印军据点和红山头的印军发起反击战。
中国边防部队一部从正面佯攻,一部从侧面直插主峰,另一部直捣红山头两层自然台地。
正面进攻部队以连为单位发起集团冲锋,都被印军击退,伤亡惨重。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激战,从侧翼进攻主峰的部队进展顺利,占领了主峰,再从山上往山下打,一举捣毁了两层平台阵地。增援之敌见大势已去,半途折返。
入侵加勒万河谷的印军第114旅官兵作战经验比较丰富,尤擅长射击,枪打的准。经过2个小时的反复争夺,中国新疆部队收复了加勒万河谷,但也留下了874具中国士兵的躯体,封冻在冰冷的雪地上。直到20年后,才运回乌鲁木齐安葬。
在空喀山口地区,中国边防部队到10月24日,全部清楚了班公湖南北两岸及其以北地区的31个印军入侵据点。接着,又挥师南下,昼夜连续行军700余公里,清除了入侵西藏阿里地区的印军据点。到28日,中国西线反击部队从喀喇昆仑山到冈底斯山,辗转千里,拔除了37个印军入侵据点,收复了失地。
10月24日,广场上的高音喇叭播放了中国政府关于中印边界危机的声明。北京的反响是冷静的、理智的,并未给市民的日常生活带来多大影响。喜马拉雅山的白雪与鲜血,对北京来说,未免太遥远了。
“中国政府认为,边境争端不应该用武力来解决,为避免事态的扩大,和战争进一步的升级,中国政府已命令边防反击部队停火,并提出3项建议······”
中国政府的声明传到新德里人民院议会厅。有议员问:“中国政府昨天发表了3点声明,总理对此有何感想?”
尼赫鲁说到:“中国政府的声明完全是一种外交手段,一种不光彩的欺骗舆论的伎俩。”
这位印度总理宣布,他的政府将发表一个声明,使各位能够正常的看到,中国人提出从所谓“实际控制线公里的建议,没有一点意义。通过肆无忌惮的军事侵略前进了40至60公里,而建议撤退20公里,这是一个骗局,愚弄不了任何人。
其实,愚弄民众、混淆视听的,不是别人,正式印度总理自己。“实际控制线月以前中印双方的军事坚守线,两国首脑来往的信件中曾多次使用这个词,其内涵是确切的。尼赫鲁接着把1959年12月偷换成1960年9月8日,提出了一个反建议:“如果中国人后退到他们于1960年9月8日以前在边界全线所处的地位,那么印度准备在双方同意的任何一级上举行会谈和讨论”。
这个建议的实质是,印度实行前进政策占领的地盘要定下来,中国军队实施反击而收复的失地要重新让出来,然后再按照印度提出的不谈东线、只谈西线的条件进行谈判。
有议员质询道:“总理先生,战争的序幕业已拉开,目前国民惊骇的情绪逐步消失,转化为断然的决心,各地频繁举行公众集会,声讨中国。我们士兵的鲜血,凝成了种子,正在孕育出一代崭新的、年轻力壮的国民。对此您持何种态度?”
尼赫鲁回答说:“是的,我原来是有些担心······现在我放心了,我们的人民不再是一盘散沙。我们感谢中国,使他们用枪炮揭开了蒙在印度脸上的面纱,使世界看到了印度的容貌:沉着、刚强、镇定、坚决,虽则是个古老的面貌,却永葆青春而又充满了许多活力······”
议会响起了掌声。尼赫鲁的苍老声音在掌声中继续着:“我感谢我的人民,在最困难的时候,给了我不屈的斗志和力量的源泉,我已经把最精良的部队派往前线,我们该把这场战争当做印度最伟大的时刻加以欣赏。这场战争的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国家的统一和最后的胜利。”
议会厅外,新德里数万市民聚集接头,除了高呼口号外,愤怒的人群把所有的怨气都发泄到了梅农头上。报界也报一切指责都加之与梅农身上。没有人指责尼赫鲁,使梅农骗了尼赫鲁,骗了印度民众。
30多名国大议员首先发难,一个接一个地指责坐在角落里的国防部长梅农,斥责他制造假象,欺骗整个印度,他要为这个骗局负全部责任。
尼赫鲁说:“现在不是对梅农评判功过的时候,中国军队仍然在向前推进。”没有人理睬总理的话。
尼赫鲁一遍又一遍地告诉议员,印度军队还在作战,情况并不像所想的那么糟糕。议员们这才安静下来。不料,一些从外地赶来的国大党议员涌进会场,高喊“梅农下台!梅农下台!”尼赫鲁望着大喊大叫的国大党议员,无言以对。10月31日,尼赫鲁总理接管国防部,梅农出任刚成立的国防生产部部长。
梅农的政敌对此极不满意,必欲置梅农于死地而后快。尼赫鲁仍死保梅农不放:“对梅农的指责,就是对整个政府的指责。如果一定要什么辞职的话,也许只好由他自己提出辞呈。”
一名议员指着尼赫鲁的鼻子说:“如果您继续追随梅农的政策,我们也只好不要您了。”
考尔中将的部队全线日,中国军队大举进攻的流言传遍印度首都上下。各家报纸都在显著位置刊登消息:中国军队占领了瓦弄。消息得到了证实。新德里电台广播了印度政府的公告:“经过24多小时的激战,我国军队不得不撤出东北边境特区洛希特边区的瓦弄。”“中国军队立即控制了通往平原区和缅甸的具有战略意义的道路。”“中国人迄今已经渗入印度领土离麦克马洪线英里。”
瓦弄位于中国、印度、缅甸三国交界处不远的高原山谷,傍察隅河。中国军队收复瓦弄之后,乘胜追击,印军第11旅溃不成军。旅部一片混乱。第4军军长考尔中将和第4师师长帕塔尼亚少将乘一架运输机赶往这里压阵,企图重振士气,也无济于事。旅长席尔瓦准将差一点被生擒,跳上一架直升机仓皇逃窜。
另一只中国军队日夜兼程,穿越世界屋脊的无人区,连续6天行军,通过贝利小道,第7天早上穿插到印王牌第4师背后,印军第62旅旅长霍·辛格准将只好下令:“62旅,全部散开,到平原集合!”全旅官兵漫山遍野地散开了,霍·辛格准将夹在士兵当中顺山沟朝南边奔去。当我军重进德让宗第4师师部时。师部所有人都跑光了,只有几个奄奄一息的重伤员躺在病床上。
邦迪拉主峰,第48旅旅长格·辛格接到了考尔撤退的命令。第48旅撤到鲁巴,并在那里修筑防御工事。
印军侦察机19日上午飞抵邦迪拉侦查,发现机场已被中国军队占领,跑道上停着不少军车,飞机无法起降。大街上到处是中国士兵。
11月19日下午,中国军队追击到鲁巴,随即向印第48旅发起猛烈进攻。格·辛格在电话里向考尔告急:“大批中国军队包围了鲁巴,我现在只有三个营,加在一起刚够一个整编营,所有的坦克和火炮都丢弃了。”考尔只得命令第48旅继续撤退,向查库撤退。查库距提斯浦尔只有50公里,中国士兵一个冲锋就可以直捣第4军军部。
午夜过后,在军部通往查库的公路上,几十辆军卡车向查库疾驰而来。第67旅第6营火速增援查库。突然,一阵机枪打来,四周响起了杀声,一支中国军队冲入敌营。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中国士兵们毫无惧色,短兵相接白刃格斗。印军士兵一个个魂飞胆丧。中国士兵点燃了装弹药的汽车,公路上爆炸声此起彼伏,火光冲天。
守卫查库的印军第48旅士兵,见增援部队被歼灭,不等旅长下令,倒拖着枪往平原跑去。格·辛格准将蹲在山头,望着公路上的火龙,连声喊道:“完了!完了!全完了!”
18、19日两天,考尔中将统领的第4军所辖第4师师部、第62、65、67、48旅及炮兵坦克部队,已经全军覆没。第4军的防线全线崩溃。查库以南已无险可守,那儿是一马平川的阿萨姆平原。
尼赫鲁对阿萨姆邦的印度居民讲的一番话在阿萨姆邦上下引起了骚乱。他是这样说的:“已发生的事情是很严重的,也使我们很伤心,因为这一切可以说正在他们的大门口发生,我愿意告诉他们,我们很同情他们,我们将尽一切可能来帮他们。”
阿萨姆民众以为这是尼赫鲁向他们所作的告别辞,使印度政府默认对此已经无能为力了。
与此同时,在中印边界西段,中国军队奉命向喀喇昆仑山口反击,前锋直指重镇楚舒勒。印度人都知道,这儿离新德里不过800公里。
11月20日的印度首都出现了极度的惊惶,公众的士气开始瓦解。有消息说,中国军队正在攻占提斯浦尔,将派伞兵部队降落新德里。印军第一装甲师和第50伞兵旅正紧急赶往新德里。
当天,印度各家报纸都刊登了身穿军装的议员们操练射击的大幅照片。照片下配有醒目的口号:“战斗,保卫新德里!”“我们绝不投降!”
此刻,在阿萨姆邦的重镇提斯浦尔,没有一点灯火,军方实行了灯火管制。市民得到小道消息,说中国入侵者很快就要到达。天一放亮,接头充斥逃难的人群。高音喇叭在广播市政当局的紧急通知:“市政当局已停止工作。当局敬告各位公民,自即日起不再负责各位的人身和财产安全。请好自为之······”
第4军的车队也挤入到逃难的人流之中。士兵不断朝天鸣枪,驱赶人群。驻军的撤离越发证明了中国军队将要打来的小道消息。国家银行门口,士兵荷枪实弹,注视着成捆的纸币被搬到广场。当烈火舔没崭新的钞票时,军队便撤离了。银行职员把成箱硬币倒入市郊的一个湖中。中央政府派来的民防处长指挥工兵部队,在机场的机库、油库、指挥塔安放了炸药。工兵连连长不住地抱怨,因为民防处长开列的目标太多,除了机场,还有油田、发电厂、自来水厂,甚至有茶园。到20日上午,连执行焦土政策的工兵部队也跑光了。
11月21日,中国政府发表相关声明,宣布在中印边界全线单方面停火、撤军。全世界为之吃惊。“中国这个突如其来的决定与其说使人们松了一口气,不如说使人们大吃一惊”。《》评论说。合众国际社伦敦电称:“政府人士仍对中国这一突然而惊人的行动迷惑不解。”
当天上午,印度议会再次召开紧急会议。阿萨姆邦的国大党议员要求接受中国的建议,全场响起了一片反对声。“为了体面,为了尊严,为了自尊,只有把那些野蛮人赶出去,才能谈判!”有个议员高叫道。
新任陆军参谋长乔杜里的头脑比那些议员清醒得多,他向尼赫鲁报告说:“他的部队除了对等地响应中国的停火行动外,别无选择。”印度陆军接到了乔杜里的命令:“部队在午夜之后,如不再遭到中国军队的射击,即不得开枪。”
11月22日零时,中印边境中国边防部队接到了主席签署的命令:“为进一步争取政治上的主动,中央决定我国政府发表相关声明,宣布为了促成中印边界问题的和平解决,我军决定于11月22日零时起,主动停火,并于12月1日开始,主动撤回到1959年11月7日双方实际控制线公里地区。”
这一天清晨,中印边界东、中、西段整个战区一片宁静。印军在中印边界危机中死亡1383名、失踪1696名、被俘3968名。中国遣返了全部战俘,29名印军士兵因重伤抢救无效而死亡。
停火之后,印军东部军区司令森中将、第4军军长考尔中将、第4师师长帕塔尼亚少将,几乎同时向陆军参谋长提出了辞呈。
中印边界一战,我们中国人不仅在军事上击退印度的蚕食侵略,而且在政治上也获得了全胜。尼赫鲁的个人影响和政治地位一落千丈,从此病魔缠身,1964年初突然中风,左侧瘫痪,5月27日心脏病猝发,在家中去世。外电有人评论说,尼赫鲁是被中国气死的。当然,话不能这么说,但尼赫鲁的一生在政治上从来就没受到如此大的挫折,则是事实。尼赫鲁在中印边界危机期间曾写信给美国总统肯尼迪,请求美国出兵来阻止中国的“入侵”。中国军队主动迅速撤军,尼赫鲁的信却收不回来了。印度要求美国出兵来打中国。那就撕掉了印度不结盟的外衣。尼赫鲁不敢把信的底稿送外交部,而把它存在总理办公室。英国记者马克斯威尔在所著《印度对话战争》中透露了这件事。印度政府大为恼火,要追查是谁把这一消息披露给马克斯威尔的。
在中印开战前夕说过这样一句话:“这一仗,我们不打则已,打,就要打出威风,起码要保证30年的和平。”
喀喇昆仑山和喜马拉雅山的雪峰年复一年,洁白晶莹,但愿黑色的烟云再也不要玷污山上的白雪,但愿山上的雪,永远洁白如玉。